日期:2019年8月21日-27日
地點:台北
本團通過讓參加者入住台灣民宿與家庭,令他們親身了解當地環境保育制度,同時透過與當地青年深入交流,進一步了解香港可以向台灣借鏡學習的智慧。今年夏天,本團帶領70位參加者啟程到台灣,細看當地對環境保護作出的努力以及身體力行,到三芝淺水灣淨灘,到內湖環保資源回收園區學習如何把垃圾分類等,為環保出一分力!
首先,好榮幸能夠擔當是次台灣環保交流團的籌委。我會毅然參加這個交流團某程度上是因為環保這個元素,過往我也參加過不少交流團,但是主題是環保的真是第一次。除了環保這個主題外,吸引到我參加這個活動的其實是「民宿家庭」這項元素,對上次嘗試住在當地家庭並與他們交流也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跟學校一起到新加坡。當時其實也沒有住在當地家庭,而只是當天的行程也是由當他家庭安排和接待,那時的經歷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因此十分期待有第二次的體驗,因而參加了是次交流。成為籌委其實是我參加每個交流團的目標,因為我希望成為一個設計活動與行程的角色多於一個只是參與但什麼都不用付出或什麼也不知道的角色。
言歸正傳,這次交流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地的民生,我也只是第二次到台灣,台灣人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跟日本人十分相似。皆因為政府的政策,在台灣和日本也甚少在路邊看到垃圾箱,相反回收箱就多的是。由此可見,台灣人民在街道上只能把能夠回收的廢物掉棄,而不能回收的便要帶回家或掉進稀少的垃圾箱內。這能夠提高人民的意識,因為這項政策人民都是被自願的參與以及服從,這項政策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把環保回收的觀念和意識潛而默化在人民的腦袋之中。作為遊客的我們也不得不遵從這個政策,在夜市或者街道上吃完的小食也環分類後才能掉落回收箱,不能分類的要帶回家庭或是酒店。這能慢慢的教育參加者要有環保回收的觸覺。
最後,我要感謝籌辦和協辦機構的付出才能讓我們能夠順利完成是次的交流活動並滿載而歸。—馮匡原
我是就讀香港藝術學院藝術高級文憑,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交流團。因為喜歡藝術,經常留意台灣藝術文化。台灣的生活模式感覺充滿環保意識,人與社會關係密切令我很喜歡台灣,所以對香港學生發展平台舉辦的台灣環保事業發展考察交流團很有興趣,便參加了這次的交流團。
有幸成功參與交流團,在這七日六夜體會很多。交流團中大家來自不同的學校,原本會擔心互相不認識,會很陌生,但出發前有簡介會,認識圑友。我屬於第六組,籌委和組長很好的帶領,組內氣氛很好。因為組的團員很友善,互相幫助,在台灣的行程和活動過程非常順利。我們一起體驗台灣文化,一起了解台環保事業發展。台灣每個人也做好自己義務垃圾分類,減少浪費,再感染身邊的人一齊為社區服務,服務社會。雖然未能入住台灣家庭,但我們入住了農場民宿三天,體會了農場生活,農場主人分享了他的經歷,農場的故事,還參觀了很多台灣機構,有環保的,文化的和青年事業。感受到台灣工作模式,互相分工配合有很好的溝通文流。人們熱情的招待令我感覺台灣的環境真的非常優美。
我很享受這七日和組員一超到台灣交流。感謝香港學生發展平台舉辦的台灣環保事業發展考察交流團,令我獲益良多。—蕭巧明